“地缘经济时代中德经贸关系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研讨会综述

录入时间:2025-11-17

2025年9月12日,由上海欧洲学会、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中国欧洲学会欧盟研究分会、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地缘经济时代中德经贸关系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成功举行。来自各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上海欧洲学会秘书长杨海峰主持。上海欧洲学会会长、复旦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丁纯教授致辞,对各个单位的参会人员表达了热烈的欢迎,指出在全球大变局的当下,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专家对中德关系展开深入探讨,对于推动中德合作、促进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弗⾥德⾥希·艾伯特基⾦会上海代表处⾸席代表郎杰明对各位学者的到来表示感谢,指出中德的经贸关系在当下对两国的产业发展和市场开拓作用显著。


一、“全球贸易中断与新的不确定性”

会议第一部分的主题为“全球贸易中断与新的不确定性”,由上海欧洲学会秘书长杨海峰主持。与会学者针对全球市场⽇益增加的不安全感和不可预测性展开分析,就贸易如何继续充当世界经济繁荣的驱动⼒展开了深入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欧洲经济研究室主任孙彦红指出,特朗普第二任期的经贸政策对全球和中欧经济产生深远影响:一是冲击多边贸易体系,推动单边关税措施;二是打乱中欧经济转型节奏,不利于中国“十四五”收官和欧盟竞争力战略的落实;三是阻碍全球绿色转型,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对中欧碳中和目标构成压力。在此背景下,中欧关系进入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新常态,需警惕“去风险”政策的边界。孙彦红强调,中德在绿色转型、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和服务贸易领域仍有广阔合作空间,未来应通过务实对话共同开辟合作新局面。

柏林应用技术大学国际经济学教授法比安·林德纳以“美国海关政策对德国的影响”为主题进行发言,指出自2019年以来,德国经济陷入停滞,外贸疲软、产业萎缩,其背后既有欧洲整体增长乏力、失去俄罗斯能源供应和中国产业竞争加剧的因素,也有美国关税政策的直接影响。针对挑战,他提出了几项应对思路:一是德国可考虑适度提高关税进行反制;二是通过签订新的贸易协定或强化现有机制来拓展市场;三是出台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四是提振国内市场,减少对出口的过度依赖,并增加进口与投资,同时提升国防支出。总体而言,德国必须在保持开放的同时强化内生增长动力,以减轻外部不确定性带来的冲击。

上海欧洲学会副会⻓、上海对外经贸⼤学“⼀带⼀路”国家经贸关系与合作⾼等研究院副院长尚宇红就两位学者的发言进行评论,对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美国加征关税对全球经济造成负面冲击,对中德尤为突出。两位学者提出的应对思路各有优点,为未来中德经贸和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提出了重要参考。

在讨论环节中,学者们主要围绕如何在“去风险”背景下推进中欧务实合作、德国财政政策刺激内需的有效性,以及美欧关税政策对德国工业部门的具体冲击等议题展开讨论。专家们从宏观角度指出,欧洲自身在加剧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安全化,从而削弱了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同时,欧洲的结构性问题包括产业依赖、创新不足和外部环境严峻。整体上,讨论凸显了对中欧合作机遇的期待,也呈现出对欧洲政策保守化和内部掣肘的忧虑。


二、“基于规则的贸易以及对稳定性的追求”

会议第二部分的主题为“基于规则的贸易以及对稳定性的追求”,由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GTAI)上海联络处外贸主管罗茵如主持。与会学者针对国际贸易的未来是⾛向融合还是进⼀步碎⽚化,以及国际社会能否重建对共同规则的有效信任等问题进行了坦诚交流。

维尔茨堡大学中国商业与经济学教授多丽丝·菲舍尔以“德国对世界经济变化以及新世界(经济)秩序的观点”为主题进行了报告演讲,她指出中欧之间的经济合作面临挑战,尤其是在应对美国政策压力的背景下,双方合作的认知差异不断显现。中国认为欧洲将政治与经济捆绑,欧盟方面也认为中国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忽略了政治层面的影响。因此,双方在经济合作中,尤其是面对美国的压力时,需要更多的互相理解与包容。

北京外国语⼤学德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寇蔻指出,在当代国际贸易中,美国特朗普政府大力推动关税措施,重商主义商业逻辑和保护主义面临回潮。在此背景下,中欧和中德贸易面临挑战,亟须提出新的合作与发展路径。“区块链与物联网”“新电商”以及“企业数字化转型”等新兴经济形态为中德合作注入了强劲的潜能和动力,显示出双方既互补、又竞争的独特经贸关系,具有重大发展前景,应当通过技术驱动的数字化转型和灵活适应地缘政治变化,确保中德经贸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与上海中⼼主任王⽟柱就德中两位学者的发言进行评论,指出中德贸易格局正发生结构性变化,德国对华出口下滑并非短期波动,而是因新能源、机床、医疗器械等领域产业竞争格局的重塑所致。两位学者的报告具有重要价值,显示出中欧合作的真正价值在于通过市场整合推动创新与产业升级,未来中欧合作应更多依靠国家层面的产业政策力量,以应对全球工业化新潮流。

在交流讨论环节,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中德贸易关系的发展应放在比较优势理论的框架下理解。过去几十年中,中德贸易在不同领域的比较优势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尤其在中高端制造业和技术产品上竞争加剧。此外,中欧之间仍存在观念和理解上的差异,中国并非走传统的重商主义道路,而是强调在对外开放中通过合作与互利推动贸易发展。


三、“中欧关系:‘伙伴、竞争者与制度性对手’的三重定位”

会议第三部分的主题为“中欧关系:‘伙伴、竞争者与制度性对⼿’的三重定位”,由上海对外经贸⼤学国际经贸学院副教授、中东欧研究中⼼主任廖佳主持。与会专家学者就当前地缘政治局势持续紧张、贸易壁垒不断强化的背景下,中德双⽅能否建⽴起可持续的互动模式进行了充分交流。

同济⼤学德国研究中⼼研究员朱宇方进行了主旨发言,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认为欧洲独立性受制于对美国在安全与政治上的依赖;二是提出二战秩序问题,强调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未被欧洲充分认可;三是谈到中德贸易顺差,指出根源在于双方同为制造业大国而非汇率因素。朱宇方认为德国经济竞争力下降主要受能源与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短缺、价值创造模式受冲击及未来投资不足等结构性因素影响;同时强调竞争对德国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中德企业在合作中逐渐深化,未来在绿色技术、汽车与数字化领域可通过“双轨产品战略”和混合供应链寻求合作空间。

法兰克福歌德大学经济社会学系博士生莉亚·穆西茨以“先合作后竞争:绿色创新中的战略伙伴关系”为题进行主题报告,她指出由于能源危机和全球产业竞争的加剧,德国经济在2024年面临负增长。尽管德国经济有所复苏,但整体需求和活动水平仍较低,这加剧了对中国贸易依赖的风险。莉亚·穆西茨认为,尽管中德关系中存在竞争和矛盾,但通过增加绿色投资和合作研发,双方仍能在长期的经济合作中获得共同收益。需要在政策和市场环境上找到新的平衡点,以推动双方合作的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欧洲研究中心主任门镜就中德两位学者的发言进行评论,表示中欧关系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既有机遇也面临挑战。一方面,中国已连续多年是德国的重要贸易伙伴,但德国竞争力下滑、欧盟去风险政策和美中战略竞争带来政治阴影。总体来看,中德关系的现实逻辑是经济上互补、政治上掣肘,未来能否在合作机制中嵌入风险管理,将决定双方能否在动荡格局中保持稳定与长远发展。

在讨论环节,与会专家指出德国对中国企业依然具有独特吸引力,尽管竞争环境变化,但欧盟作为巨大市场、德国本身作为欧洲经济重镇,依然凭借完善的制造业基础、良好的市场秩序、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和高质量的技术工人保持着吸引力。同时,德国在中国长期以来被视为制造业榜样,承载着一代代中国科技和产业人员的情感与梦想——进入德国市场,与德国企业平等竞争与合作,被视为一种成就与象征。因此,中德经济关系不仅仅是理性的市场选择,也包含了深层次的情感认同与合作意愿。

会议闭幕式由复旦⼤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中欧关系研究中⼼主任简军波主持。弗⾥德⾥希·艾伯特基⾦会上海代表处⾸席代表郎杰明发表致辞,高度赞扬了各位专家学者对中德经贸关系发表的专业见解和长远建议,强调中德的务实合作和友好交流是两国共同发展、携手并进的重要基础,此次会议对于推动中德和中欧的双向理解具有重要作用。上海欧洲学会会长、复旦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丁纯教授致辞,指出本次研讨会围绕中德经贸形势展开了充分讨论,既有专题报告,也有点评和交流,体现了跨学科、多代际传承的学术价值。他强调,中德关系在当前环境下应以“竞合”为主,既要合作也要良性竞争,并希望今后的交流能够制度化、常态化,不仅邀请学者,也能吸纳政策制定者和企业代表参与,使讨论更具广度与深度。

本次研讨会为与会学者提供了深入交流的平台,专家们揭示了当前中德经贸关系的复杂性和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促进了对中德关系及世界经济发展新态势的全面理解,具有重要意义。来自德国的弗⾥德⾥希·艾伯特基⾦会、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维尔茨堡⼤学、柏林应用技术大学、法兰克福歌德⼤学,以及中方的上海欧洲学会、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等知名高校和智库的专家学者共二十多人参加了本次研讨。来自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GTAI)、巴符州经济与科技合作(南京)有限公司等机构的人员也参与了讨论。(王耀辉整理)